乐居网 资讯中心 数据研究

正文

[洲联国际]电影产业的喜与忧
来源:乐居买房2011-11-28 14:14:19
摘要
在当下中国,除房地产业之外,恐怕最能引发群体性热议的当属电影娱乐产业了。

在当下中国,除房地产业之外,恐怕最能引发群体性热议的当属电影娱乐产业了。但相比于它所受到的关注程度,电影产业规模之小超出一般想象。在经过连续多年眩目般的高增长之后,电影产业在2010年的票房总额也才刚刚跨过100亿的门槛。这个数字经过平均票价和人口总数折算,中国人均年观影次数只有0.2次(单人平均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对这个数字的解读耐人寻味:大众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认为如此萧索的消费频次显示电影已经脱离普通民众消费群体,观影活动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行为;而电影从业者认为,这只能说明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襁褓哺育时期,离真正的成熟壮大仍有广阔而深远的发展空间。在厘清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之前,对中国电影进行适当的梳理是有必要的。

 

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拍片数量、票房收入、银幕增加数量和观众观影人数都出现了高速的增长态势。按票房规模大小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在2010年已是全球第五,并有望在2012年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验证了这一趋势,但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质量却不如表面的风光。

图1所显示的观影人数的大幅增长(虽然整体票价在这5年间增长了60%)经过图2银幕数量的折算显现出另一副光景:2006-2008年观影人数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银幕数量的大范围铺设,观影活动的便利性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虽然单块银幕观影人数出现了下降,但这种大范围的银幕铺呈所带来的综合效应经过两年的培育发酵在随后的两年内收获了预想的成效:观影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银幕的铺设速度,观影活动已成为相对潮流的娱乐活动,对观众的吸引能力正在逐步增强。预计随着观影潮流的进一步自我繁殖和强化,中国电影产业的各项统计指标仍会有一个稳定的提升空间。最能反映增长质量的单块银幕人数净增长是一个值得警惕关注的指标,但很明显高票房收入具有更直观的蛊惑力量,它诱发了电影行业的非理性投资。

 

资金的非理性涌入


中国电影单片和整体票房的节节攀升吸引了肆虐的游资来投,提升了影片的生产数量,但并未推高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准,行业的整体收益回报也未得到显著提高。图3、图4显示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生产与盈亏状况。

图3显示随着银幕数量的增加,能够通过发行方进入院线上映的电影数量出现了同比例的增加。进入院线的影片所“占领”的平均银幕数量在近5年内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也就是说银幕数量的增长可以让院线在不缩短影片平均上映时间的情况下排出更多的影片,但由于电影生产的总体数量也在稳定增加,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上映的国产电影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尤以2008-2009年为甚,未上映的影片占总生产数量的比例高达70%。2010年电影行业将这个数字降低到了接近50%的水平。这反映了行业在制作、发行和院线三条产业链上的整合度有所提高,希望这个数字能够持续走低。毕竟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电影票房仍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图4显示了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结构,票房前20位的电影收入总和占年度票房总收入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上下。也就是说中国电影总收入的高速增长的大部分收益都被前20位的电影获得,在这5年内,它们的平均票房收入增长了大约4倍。相较而言,其他上映的电影只能分享总票房收益的40%,数量上的高增长拉低了它们的平均票房,该数字在5年间仅仅增长了68%(从966万增长到1627万)。但如果同时考虑到这5年间整体票价提升了60%,那说明票房前20部以外的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几乎没有增长。该事实显示中国电影票房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中国电影的竞争性相当激烈,观众对每年前20位电影的关注程度不成比例地高。但这同时也反向地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现阶段所能提供的优质的影片数量还相对较少。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但其主要票房收益仍然主要集中在少数影片中,而不是相对分散在整个行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电影仍处于早期萌动阶段,资源要素集中度较高,而行业的平均水准却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会随着行业发展,技术外溢而逐渐淡化。但就现阶段而言,投资中国电影仍然是一件风险性较高的行为,头羊的风光可能让大众忽视了绝大多数电影惨淡的投资回报。

 

单一的收入来源


中国电影票房在分成之前需要先缴纳3.3%的营业税和5%的国家电影专项基金费用,然后按43%,7%和50%的比例分配给制作方,发行方和院线。电影产业核心位置的制作方的投资回报主要取决于43%的可分配票房收入。也就是说电影票房只有达到投资额度的2.5倍制作方才能保证不会亏损。随着近年来电影产业制作方投入要素(包括演员片酬、场地租赁与搭建、后期特效制作等)的成本水涨船高,投资方想凭借单纯的票房收入来平衡制作费用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10年国产电影整体的亏损比例高达90%。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高速增长的电影票房很大部分来自于引进国外影片。图5列举了中国近年来电影票房的国别属性。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已连续多年超过国外引进影片,这是规模上的利好。但质量上看,引进影片在数量上的限制(分账式20部上限,批片30部上限)条件使其经过精挑细选后,基本上均获得了高票房,这就变相弱化了国产影片在票房总量上的优势。国产上映影片数量的持续增长并没有相应地争取到更高比例的票房。这个数字再度说明,电影产业的回报并不如那些灿烂的数字那么光鲜亮丽,少数几部影片截取了大部分的票房收益。国内优秀的电影制作公司华谊兄弟2010年的整体净收益不过8000万,可想该行业的投资回报有多么艰难。

 

电影产业过度依赖于票房收入的现状是不可持续的。在英国和美国成熟的电影机制下,国内票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足30%,其它的收入渠道包括音像市场、电视市场、网络点播、海外收入、广告收入和电影衍生品市场。音像市场、网络点播和电影衍生品的发展成熟需要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电视市场和海外收入主要取决于电影内容的质量和口碑。从图6中国电影近年来的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到,在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中,这些渠道的营收情况相对薄弱,但这也从反面上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可待健康发掘的营收渠道和空间相当宽阔。

在中国知识产权短时期内无法大力促进电影产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介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广告收入在近几年内大幅提高,2010年甚至超过了中国电影的版权收入,其占电影产业收入的比例已接近美国产业的7%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广告收入的1/3来自于电影内容的广告植入,这种模式对影片内容的影响是极其微妙的,观众对此的反应也极其敏感。但中国现在运作成熟的商业电影已然有一种将植入广告最大化的趋势,其方式大胆露骨,有时甚至到了罔顾情节发展,破环场面意境的程度。部分运作最为成熟的商业电影居然可以仅凭植入广告费用就打平制作成本(相较之下,美国最成熟的商业电影植入广告占影片预算的比例仅在30%上下),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观众的观影体验,影响影片内容和主旨的表达。毕竟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是普通的商品。

 

保守重复的剧本创作


自世纪之交前后为界,电影《泰坦尼克号》为范本,好莱坞电影对CG技术的使用,对声音和影像的迷恋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电影的发展。这种风潮在中国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为蓝本,开启了中国电影高投入、大制作的道路。观众在此种氛围下已一点点地降低了电影所需要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期望。主流电影渐成为一场光影的娱乐盛宴,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其原本保有的教义。

 

这种情形结合中国电影特有的审查制度,使中国电影制作人主动规避嫌疑禁区,而主动选择内容上安全,且已被市场所接受的电影题材。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因此而陷入了一种脱离现实、题材狭窄、自我重复的困境。2010年17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中,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就占了13部,这是中国电影在内容提供上的一副快照,也是其亟待冲破的尴尬现状。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中国电影在制作上越发拘谨,陷入了创作懒惰的温床。对优秀经典电影的遗产竭泽而渔,透支观众对电影的信心和热情。观众对这种现状的厌倦体现在他们对电影的口碑上,口碑又极大地影响了影片票房的后期走势。2011年有三部大制作的电影出现此种状况值得警惕:《战国》(投资1.5亿)票房8000万,前三周的票房分别为4810万、2420万和445万,;《关云长》(投资1.5亿)票房1.5897亿,前三周票房分别为1.004亿,5030万和670万;《倩女幽魂》(投资近2亿)票房1.4125亿,前三周票房分别为7250亿,4065亿和2415亿。这三部电影都亏损巨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周期之间的跌幅巨大。一般而言,良好的媒体评价和观众口碑是电影票房后势走向的标杆,也是电影上映周期长短的风向标。《战国》和《关云长》在豆瓣网上的评分分别只有4.1和5.0,低口碑损害了观众的观影欲望;《倩女幽魂》稍好,为5.5分,所以其跌幅稍小。但这三部影片都投资巨大,而且又恰好都是古装动作片。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信号:中国电影创新乏力,为了吸引观众,在最擅长的古装动作片上不断加大投入,但审美疲劳的观众对此并不买账。这是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国电影产业懒惰、通融和投机取巧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电影的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萎缩。而随着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对更高品质的娱乐活动的需求的增加让电影这门产业重新回到了普通大众之中。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没有什么是比民众愿意走进电影院更好的消息了。中国电影创作者正在享受这个潮流所带来的红利。他们要做的是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并同时吸引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走进影院。处于票房排行榜前列的电影似乎做到了这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已透支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和热情为代价),但这并不是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电影是创意产业,它不能依靠讨好观众而存在。电影产业在经过观众的洗练之后会逐渐回归到内容为主的本质上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质量离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电影创作者需要在观众完全逃离电影院之前做到这点,从趋势来看,我们离这个节点似乎已经并不太遥远了。

重要提示:本页面内容,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商品房预售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楼盘点评

    暂无评论, 您可以发起评论